|
【外贸】人民日报谈外贸:判断拐点为时过早 但不必过于焦虑 |
【waimao】2018-2-23发表: 人民日报谈外贸:判断拐点为时过早 但不必过于焦虑 一年多的低迷后,今年3月我国出口实现同比增长18.7%的“逆转”,4月继续保持了4.1%的正增长,而这两月的进口降幅较之前月份也有所收窄。有人认为外贸“寒冬”已过,触底反弹。是这样吗?近期, 人民日报谈外贸:判断拐点为时过早 但不必过于焦虑一年多的低迷后,今年3月我国出口实现同比增长18.7%的“逆转”,4月继续保持了4.1%的正增长,而这两月的进口降幅较之前月份也有所收窄。有人认为外贸“寒冬”已过,触底反弹。是这样吗? 近期,本报记者探访北京、上海、广东、天津、河北、山东、重庆等地,近距离了解我国外贸企业的最新变化。调研发现,当前我国外贸形势依然严峻,企业经营面临不少困难,不能简单用“触底反弹”来形容外贸。但是,对于外贸增速的下降,也没有必要过于焦虑。我们不妨把关注点由“量”转向“质”,只有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指引,推动企业加快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,才有望迎来外贸再次强势回升。 ——编者 怎么看待外贸走势? 判断拐点为时过早,内外环境依然严峻,传统竞争优势弱化,我们十几元能做的玩具,东南亚一些国家几元就搞定 “订单少,困难多,日子不好过。”北京一家数控机床生产企业负责人张泉告诉本报记者,前几年,做数控机床出口的企业经营状况普遍不错,到2014年基本上1/3亏损、1/3持平、1/3盈利。而去年有1/3的企业停工,盈利的企业越来越少。 连续多年两位数的高增长后,我国外贸这两年寒气逼人。去年1月进出口总额下降超一成后,外贸走势持续低迷,全年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7%。今年前2个月,外贸再次出现6.6%、20.6%的下滑。 3月,转机似乎出现,当月出口一举增长18.7%,是去年2月份以来首次两位数增长。4月出口再次实现4.1%的正增长。与此同时,这两个月的进口降幅较之前月份也有所收窄。有观点认为,中国外贸完成触底,有望强势反弹。 “虽然外贸亟须早日结束漫长的冬天,但仅凭两个月的数据判断拐点到来,还为时过早,对此要有一个更合理的预期。”商务部研究院副院长李光辉说。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认为,3月份出口大幅度回升,一方面是季节性因素,由于2月份春节,出口要么往前赶,要么往后推,有不确定性。另一方面是基数因素,去年3月份出口额是全年所有月份中最低的,今年3月出口虽然同比增长18.7%,但只有1万亿元出头,并不理想。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,不管从国际需求角度,还是从国内企业的角度,都没有足够理由支撑“外贸强势反弹”的判断。 “一季度订单没有明显增加。”重庆一家玩具生产企业老板李梅说,去年以来,她的企业订单波动较大,总体出现较大幅度下滑。今年首季,订单额出现10%左右的降幅。 外需低迷并没有根本改善。近期商务部对全国3000家外贸企业开展问卷调查,57.7%的企业认为今年出口形势更严峻。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期再次下调全球经济预期,预计2016年全球经济增长3.2%。据世贸组织统计,2015年全球进口额下降12.2%。今年前两个月,占全球贸易额90%左右的世界71个主要经济体进口额同比下降8%。 国际贸易环境也不容乐观。全球范围贸易保护主义升温,中国外贸面临的外部政策环境趋紧。一季度中国出口产品遭遇37起贸易救济调查,同比增加55.6%。 “欧盟反倾销政策给企业带来不小的影响。”天津富士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辛建生说,一些欧洲国家为了保护本国产业的利益,甚至违背世贸组织的一些规定。企业很难解决类似问题,大多数时候只能无奈放弃相应市场。 从国内情况看,虽然外贸传统发展动能还有提升空间,新发展动能正在形成,但从传统竞争优势到国际竞争新优势的换挡期,增速下滑仍是不可避免的阵痛。 “成本低不过新兴国家,品牌比不过发达国家,‘三明治’的日子不好熬。”上海一家玩具贸易企业老板郭斌说,以前拿订单就是拼价格,别人十几元、二十几元才能做的玩具,我们几元钱就能做。现在我们十几元才能做的玩具,东南亚一些国家几元钱就搞定,只能眼睁睁看着一些订单“溜掉”。 近几年,劳动力、土地等要素成本持续上涨,特别是沿海地区工人的人工成本是周边国家的4—6倍。传统出口竞争优势不断弱化,部分出口订单和产业向新兴经济体转移。2007年,我国加工贸易在出口中所占比重还有50.7%,到今年一季度已降至32.9%。2010年,中国在美、欧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进口市场中的份额分别达到50.6%和47.9%,2015年分别降至47.1%和43.6%,而中国周边的一些新兴经济体在美欧市场份额持续上升。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赵庆明认为,我国新兴产业发展较快,大型成套设备等资本品出口好于总体,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,短期内难以弥补传统优势产品出口低迷的影响。中国外贸在短期内实现“v”型或“u”型态势的可能性不太大。 回稳向好有基础吗? 外贸发展的基本面没变,对于增速下滑不必过于焦虑。只有质量的“进”,才能保证长远的“稳” “快撑不住了,打算年底转行。”青岛某服装外贸企业老板李彬无奈地说。作为一名外贸“老兵”,他经历了从选订单—找订单—愁订单的不同阶段。对于外贸增速下滑,李彬的态度由起初的乐观转为迷茫。 调研中记者发现,不少经历过外贸发展黄金期的企业,并不适应甚至难以接受目前行业低迷的状态。他们无一例外地关注一个问题:外贸增速下滑止得住吗? “我国外贸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,实现外贸回稳向好是有信心的。”李光辉说。 从政策面看,近期一系列促进外贸回稳向好的政策相继出台,效果将会逐步显现。从行业基本面看,外贸也在发生积极变化。 ——传统优势仍有空间。虽然土地、人力等成本上升,但传统优势并没有完全消失,而在发生积极转变。比如,劳动力成本正由绝对优势向比较优势、由人工成本优势向人才成本优势转变。 广东东莞某日资电子产品企业负责人坦言,相比东南亚一些国家,中国工人的工资成本高出不少。但如果结合工人的熟练度、生产率以及水电等成本,再分摊到每件产品,中国的优势仍然比较明显。这也是该企业考察了东南亚市场后,选择坚守中国的主因之一。 ——新增长点逐步形成。我国外贸结构调整并不是近两年才开始,而是已有几年时间。新产业、新产品、新市场有序开拓,一批外贸新增长点逐渐形成。2015年跨境电子商务增速高达30%以上,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增速超过70%。2014年上线的北京“小笨鸟”跨境电商出口平台,把亚马逊、ebay等多个国外平台整合在一起,让国内生产企业更方便地通过这些平台销售产品。仅一年时间,小笨鸟的出口额就直逼4亿美元。 ——出口结构明显优化。出口主导产业从轻工、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向装备制造业等资本、技术密集型产业转换,以技术、品牌、质量、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加快形成。去年,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同比增0.1%,占比提高1.8个百分点。 ——服务贸易补齐短板。相对货物贸易全球第一,服务贸易是不折不扣的短板。如今,这一短板正在逐步补齐。服务贸易占我国外贸的比重从2010年的10.3%增至2015年的15.4%。2015年,我国实现服务进出口总额7130亿美元,同比增长14.6%。 ——国际份额稳步提升。尽管2015年外贸增速下降,但我国进出口总额稳居世界第一。出口占全球的份额提高到13.8%,升了1.5个百分点。相比2014年比2013年提高0.6个百分点、2013年比2012年提高0.6个百分点,提升速度比原来还快。 “与其对速度纠结,不如把更多精力放在质量上。”李光辉说,新常态下的外贸发展出现不少新变化,再用老眼光看待和解释外贸显然不合时宜。对于当前外贸来说,拿补贴、靠优惠或许能求得一时速度回升,但不可持续。以前我们更多盯着速度,今后要更多盯着质量。只有质量的“进”,才能保证长远的“稳”。 “一些外贸小企业有个说法,叫不创品牌等死、创品牌找死,我不这么认为。”广东某音响生产企业老板黄德忠说,不少小企业觉得,创品牌投入太大,根本玩不转。其实不然。在德国外贸行业,不少规模只有几十人的小企业,手里却握着在全世界响当当的优质品牌。我们小企业熬着苦等不如踏实苦干,靠品牌争取更多高回报率的订单。去年,该公司推出一款自主研发、自有品牌的无线音响设备,利润比代工高十几倍。 北京软通动力信息技术(集团)有限公司聚焦智慧城市和产业互联网,提供信息技术外包服务。“以前拼价格,今后拼技术。”董事长刘天文说,我国服务外包以前的发展机遇,更多是成本优势下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对华转移。今后,中国服务外包企业将凭借技术优势走向产业链高端,比如瞄准咨询和行业解决方案等高附加值业务。 企业怎样突出重围? 面对新兴国家低成本、发达国家强品牌,改善供给才能赢得国际订单,满足甚至创造更多外贸新需求 “我们这个行业已经生产出来的设备,够全世界用上好几年!”河北一家石油勘探设备生产企业的负责人韩东告诉记者,“过剩”成为困扰行业的难题。韩东10年前从事石油勘探设备出口工作,前几年有了自己的工厂。当时市场行情不错,工厂有钱赚,五里八乡的人跟风建起了一样的工厂。 “这些企业开始能赚钱,但不少老板根本搞不明白为什么能赚钱。”韩东说,蜂拥而上的企业大多属于订单导向的生产模式,靠着价格优势拿订单,并不了解国外市场的状况。“潮退方知谁裸泳”,当国际需求由旺转衰时,基本没有抵抗能力。 1979年到2012年,我国货物出口保持20%左右的年均增长率,得益于国际需求旺盛。如今,外需低迷,外贸企业怎样突出新兴国家低成本、发达国家强品牌的重围? “外贸企业不妨多一些供给侧思维。”李光辉说,国际需求蛋糕有限,处在供给侧的外贸企业想要多分一块,得靠竞争力说话。改善供给才能赢得国际市场青睐,满足甚至创造更多新需求,推动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跃升。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,外贸企业存在明显的分化现象,“冰火两重天”:一些企业不知道往哪儿走、该怎么走,或是等着政府救济勉强运转,或是熬时间等待自生自灭。而一些企业则通过改善供给实现逆势增长,在外贸整体寒冬中风景独好。 ——开发新技术,不做跟跑做领跑。 “我们的设备不怕跟国外比。”在北京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设备生产车间,公司副总裁栗志军指着一台新型ct型行李安全检查设备,很有底气地对记者说。同方威视把创新作为立足之本,拥有包括全球首套车载移动式集装箱检查系统在内的6项“世界第一”,牵头起草了1项国际标准和3项国家标准。 靠着这些有力的“拳头”,同方威视游刃有余地征战各国的“擂台赛”,并频繁以高于国外同行的价格中标。在里约奥运会的安检设备招标中,威视已经中标两个项目。2015年同方威视营收创历史新高,达34亿元。其中,外贸收入1.56亿美元,同比增长98.5%。 ——探索新模式,小变化有大能量。 “私人定制”与流水线生产大相径庭,而在青岛服装企业红领集团,繁忙的流水线可以为世界各地消费者“量体裁衣”。工厂内一辆装有量体空间的大巴车上,消费者只需换上一次性紧身衣,站到有led灯的位置,保持标准站姿一两秒钟,19个部位的22个数据便被抓取。这些数据随后进入下一道工序,用于生产一套最合身的西装。 从代加工服装到量身定制服装,商业模式的一处小创新,给青岛红领的经营带来颠覆性的变化。去年,红领互联网服装定制业务量、销售收入和利润增长均超过100%,而70%以上的定制服装订单来自欧美。 ——挖掘新需求,小企业灵活取胜。 青岛三链锁业成立于2003年,从最初只有3个人到3年后荣获商务部排名第一的“中国出口商品锁具自主品牌企业”称号,2004—2008年连续五5年出口额翻番。2009年后,每年的出口增速仍保持在20%以上。该公司董事长王宇辉总结经验时,脱口而出的是“灵活”。 “大企业有大企业的特点,小企业有小企业的招数。”王宇辉说,我国外贸领域小企业占绝大多数,不少小企业日子过得不好,是因为既没有学好大企业的创新,没有品牌溢价能力,又没有利用小企业灵活的优势,“见缝插针”地到国际市场发现新需求。三链却不一样:不在家等订单,而是到全球各地找需求。去年他们发现,美国电子锁市场潜力很足,随后量身推出一款电子锁,订单已经排到了今年9月份。 外贸企业普遍认为,培育竞争新优势需要更完善的环境,政策层面应围绕这一目标发力。环境改善的好处不容小觑。外贸大市东莞去年4月在全国率先启动“三互”大通关模式,把通关环节由原来10个缩减为5个,这项改革一年就为广东中外运船务代理有限公司节省1300多万元的通关费用。 赵庆明认为,面对外需新变化,我国外贸企业有能力通过改善供给获得竞争新优势,推动外贸新旧动能接续转换,早日实现外贸回稳向好。 瓷砖相关 外贸企业 外贸报关 外贸电商 外贸 外贸坏账 外贸调控 ,本资讯的关键词:外贸进出口总额人民日报同比增长生产企业外贸企业201国外判断拐点 (【waimao】更新:2018/2/23 23:36:48)
|